不是说好的“一件事,一次办”吗?
发布时间:2023-11-27来源:河南日报

  工作人员动动嘴,办事群众跑断腿?据上游新闻报道,11月25日,江苏常州,一女子因办事服务窗口多次要求提供不同证明而发飙,引发网友广泛关注。

  视频显示,一女子生气地将手中的资料摔在办事窗口的桌面上,并大声质问工作人员:“我根据你们的条件,所有东西都拿过来了,然后一会跟我说要身份证,一会要护照,为什么不(一次性)说呢?”颇具讽刺意味的是,就在女子发飙的同时,办事窗口上方的电子屏幕上飘过一行字:“一件事,一次办。”

  每次都说材料不齐,每次补充了材料都会被告知“还缺一份材料”……碰到这样“挤牙膏”式的公共服务,不免令人火大:说好的“一件事,一次办”,为什么成了“一次一次办”?痛痛快快地一次把话说清楚,到底有多难?

  时下,各地都在推进“一件事,一次办”改革,这不仅是便民利民的有效之举,也是打造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应有之义。不过,从网友的反馈来看,某些地方的政务大厅仍不尽如人意——此次事件曝光后,不少网友都吐槽遭遇过类似经历:一件事,跑几趟,不仅耗时耗力,而且累人累心。

  一件事,为什么不能一次办结?表面上看,是因为办事群众对办事流程和要求不了解,因此难免会遗漏资料,以至于不得不往返奔波去补齐资料。更深一层探究,则在于办事人员缺乏基本的服务意识——办理具体事务的过程中,办事群众需要提供哪些资料、做好什么准备,办事人员本该了然于胸。如果凡事都等着办事群众主动询问,不问不答甚至答非所问,公共服务就成了“挤牙膏”,办事群众的热情与耐心注定会一点点被消耗殆尽。

  “门难进、脸难看、话难听、事难办”饱受诟病,其中,最令人难以接受的莫过于“事难办”——相比起“门难进、脸难看、话难听”,公众更在意事是否“难办”。便民服务中心虽然解决了“门难进”的问题,但如果“事难办”依然存在,其积极意义不免大打折扣,倘若再遇上“脸难看”和“话难听”,更是会遭受普遍质疑。

  扭转这样的局面,一方面需要明确办事流程,以清晰的“办事指南”为公众提供办事参考;另一方面需要办事人员增强服务意识,一次性把话讲清楚。从优化群众办事体验的角度出发,删繁就简把问题讲清楚,考验的是办事人员的业务能力;从展现窗口单位形象的角度出发,为办事群众提供更加贴心的服务与提醒,本身就是“利民之事,丝发必兴”的直观体现。

  办事大厅的核心价值在于“办事”,其中第一步,莫过于做出有效的提醒,一次把话说清楚。只有明确告诉办事群众,事先需要准备好什么资料,才能实现“信息多跑路,群众少跑腿”。在“把话说清楚”的基础上坚持“有话好好说”,才能确保“一件事,一次办”,实现“跑一趟,能办好”。(评论员 赵志疆)


关键词: 一件事,一次办


责任编辑:晨曦

上一篇:夜校课程为何受年轻人追捧
下一篇:二维码理应更加便民